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获奖等级 |
1 |
瞄准国际前沿,立足文理交叉:开创考古学高素质考古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
朱 泓 赵宾福 汤卓炜 周 慧 陈全家 |
省级特等奖 |
2 |
病理学系列教材的建设与实践 |
李玉林 李一雷 文继舫 来茂德 唐建武 |
省级特等奖 |
3 |
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滕利荣 孟庆繁 逯家辉 程瑛琨 王贞佐 |
省级特等奖 |
4 |
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无机化学教材新体系的建设 |
宋天佑 徐家宁 程 鹏 程功臻 王杏乔 |
省级一等奖 |
5 |
《基础》课“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改革基本理论与系统建模实验 |
陈秉公 董丁戈 戴艳军 王立仁 张 琨 |
省级一等奖 |
6 |
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智能监控系列课程建设 |
杨兆升 姜桂艳 于德新 杨庆芳 刘红红 |
省级一等奖 |
7 |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体系建设创新与实践 |
刘 财 潘保芝 杜晓娟 韩立国 孙建国 |
省级一等奖 |
8 |
凝练基础 ,着眼前沿,全面建设《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建设 |
李 勇 史少云 韩月才 冀书关 柳振鑫 |
省级一等奖 |
9 |
探索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规律,推进实验诊断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
侯治富 金祥雷 谷树严 吴运涛 薄立华 |
省级一等奖 |
10 |
文史实验班传统文科优秀人才培养理念与操作实践 |
张福贵 赵英兰 吕明臣 武玉环 于 柱 |
省级一等奖 |
11 |
仿生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任露泉 李建桥 丛 茜 陈秉聪 刘 燕 |
省级一等奖 |
12 |
在综合大学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及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付景川 金祥雷 孙 瑞 李新宇 姚 岚 |
省级一等奖 |
13 |
高分子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
杨 柏 刘凤岐 崔占臣 林 权 那 辉 |
省级一等奖 |
14 |
法学本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徐卫东 赵新华 于 莹 高 宇 战 颖 |
省级一等奖 |
15 |
立足“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机械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
邹 青 王龙山 王晓军 呼 咏 华顺明 |
省级一等奖 |
16 |
科研引领教学,不断提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水平 |
林 君 程德福 凌振宝 王 君 张秉仁 |
省级一等奖 |
17 |
以学科为依托的实行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效测评 |
韩喜平 贾中海 邵彦敏 王为全 石 瑛 |
省级一等奖 |
18 |
适应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建立新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
安力彬 李文涛 吴运涛 田迎春 赵静霞 |
省级一等奖 |
19 |
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 |
刘大有 周春光 杨永健 刘衍行 康 辉 |
省级一等奖 |
20 |
地学实践教学改革与“三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张兴洲 姚文贵 金 巍 黄明国 叶 茂 |
省级一等奖 |
21 |
创新型化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
徐家宁 宋大千 朱万春 王英华 张 萍 |
省级一等奖 |
22 |
急救医学课程的创建与在国内高等院校的推广实践 |
王育珊 刘忠民 尹永杰 吴淑华 刘德新 |
省级一等奖 |
23 |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网络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杨兆军 陶永兰 刘笑羽 王晓军 寇尊权 |
省级一等奖 |
24 |
日语精读课综合建设与高水平日语人才培养之实践研究 |
宿久高 周异夫 于长敏 胡建军 柳晓东 |
省级二等奖 |
25 |
依托系列课程 创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双语教学体系 |
谭庆昌 呼 咏 邹 青 寇尊权 潘淑璋 |
省级二等奖 |
26 |
加强医学专业数、理、化、计算机的教学融通,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 |
梁路光 王 颖 徐一平 刘晓东 付 妍 |
省级二等奖 |
27 |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列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马富明 刘 播 张树功 邹永魁 李永海 |
省级二等奖 |
28 |
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
于双成 张云秋 李玉玲 沈秀丽 李站兵 |
省级二等奖 |
29 |
工程图学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
侯洪生 谷艳华 张云辉 朱玉祥 文立阁 |
省级二等奖 |
30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三位一体的公共物理创新素质培育型课程体系及实践 |
张铁强 王文全 何丽桥 冯 毅 梁路光 |
省级二等奖 |
31 |
高等学校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董德明 康春莉 花修艺 郭 平 谢忠雷 |
省级二等奖 |
32 |
计算机网络研究型教学及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
胡 亮 徐高潮 郭东伟 李 强 霍严梅 |
省级二等奖 |
33 |
长学制医学专业(七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袁长吉 路来金 张 萍 王彦鹏 姜 雷 |
省级二等奖 |
34 |
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刘淑范 潘海英 齐洪英 王淑娟 李 芳 |
省级二等奖 |
35 |
东北地区综合性大学医学专业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李 凡 孙连坤 陈 霞 李一雷 吴运涛 |
省级二等奖 |
36 |
开设特色课程,培养适应现代药学发展需要的人才 |
李 才 任立群 于晓艳 石 艳 李相军 |
省级三等奖 |
37 |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前沿性建设 |
姚大志 王振林 李大强 王 立 赵雄峰 |
省级三等奖 |
38 |
医事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李 娟 于洗河 张 旭 于雅琴 杨淑娟 |
省级三等奖 |
39 |
以科研促教学,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韩 炜 杜晓波 贺天民 姚 斌 陆景彬 |
省级三等奖 |
40 |
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的创建与探索 |
张锐昕 徐彩晶 赫泉玲 赫 亮 赵海英 |
省级三等奖 |
41 |
《功能食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
刘静波 林松毅 张铁华 宫新统 王作昭 |
省级三等奖 |
42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黄冬梅 孙利天 伍 麟 王丽娟 傅瑜慧 |
省级三等奖 |
43 |
非机械类制图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 |
王秀英 张云辉 潘淑璋 潘志刚 白海英 |
省级三等奖 |
44 |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陈 霞 刘成柏 许 月 费晓方 赵国安 |
省级三等奖 |
45 |
机械传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的开发与利用 |
赵洪志 谭庆昌 孙树廷 李 为 寇尊权 |
省级三等奖 |
46 |
医学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谷树严 王立群 钱风华 刘 强 吴运涛 |
省级三等奖 |
47 |
“北方模式”的建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 |
孔朝蓬 刘迎新 曲海泓 施 斌 刘 洋 |
省级三等奖 |
48 |
创建电工学“三段式”教学体系,提高非电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与实践 |
王桂琴 詹迪铌 王幼林 王汇平 王 鼎 |
省级三等奖 |
49 |
面向未来的商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实践 |
沈颂东 田 虹 姚国权 庞晓波 李立超 |
省级三等奖 |
50 |
综合性大学非化学化工专业公共化学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
刘晓冬 周伟红 丁长江 田玉美 佘振宝 |
省级三等奖 |
51 |
加强内科学各专业协调互动促进临床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
王江滨 郭宏华 李 岩 钱凤华 孙丽娟 |
省级三等奖 |
52 |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
聂毓琴 李 洪 朱伟民 魏 媛 闫亚坤 |
省级三等奖 |
53 |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立体化几何与代数系列课程体系 |
杜现昆 马 晶 谢敬然 马晓松 吕显瑞 |
省级三等奖 |
54 |
构建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与实践 |
杨晓虹 张 明 丁华川 张沐新 周小平 |
省级三等奖 |
55 |
低年级本科生开放创新实验课程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王英华 魏士刚 张寒琦 吕 男 |
省级三等奖 |
56 |
外科学教育中多学科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高忠礼 秦彦国 王金成 钱风华 孟令均 |
省级三等奖 |
57 |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孟庆繁 陈亚光 逯家辉 刘兰英 滕利荣 |
省级三等奖 |
58 |
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基础教学阶段七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
洪 敏 程丕显 刘剑凯 刘 畅 刘 冰 |
省级三等奖 |
59 |
民法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李建华 杨代雄 |
省级三等奖 |
说明:共有59个项目获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