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规章制度>>校级文件>>正文
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时间:2013-01-01   来源:教务处   点击:[ ]

一、基础学科重点学科基本情况

吉林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所隶属的四个基础学科有1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实力雄厚。其中数学学科于2007年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运筹学与控制论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学科有凝聚态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四个吉林省重点学科。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学科还设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均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实习基地。生物学学科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我校基础学科雄厚的学科实力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一流的教学条件,促进了基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理科基地基本情况

吉林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基础学科为依托,在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数学基地是1991年国家首批批准成立的五个基地之一。基地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基地并正式挂牌,2006年起,连续两年获得基金委基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专项资助。在这两个项执行过程中,我们共设了39个子项目并给与资助,每个项目由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任子项目负责人,同时挑选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经过20年来的辛勤努力,建立了国家数学人才基地教学团队,形成以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国家教学名奖获得者为主体的基地班主讲教师好优秀教学群,每年基地班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多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数学理论和应用人才。

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批准建立。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等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国内高校公认示范作用。该基地在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中评价为优秀基地。

化学基地1993年开始单独招生,2000年开始基地扩容为整个化学专业。1998年、1999年和2004年的三次理科基地评估中,该基地均被评为优秀基地。基地通过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途径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利用出国进修机会与在职攻读学位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础上优化和稳定学科基础主干课的教学梯队。基地以课程建设为教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教学改革工作紧紧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进行。共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近年来,基地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打破原来各块分割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行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2006年,该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是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教高[2002]9号)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36所“基地”之一。基地以“具有深厚的理学背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的药学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本—硕—博连读,本硕六年,两次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承担了21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涉及教材编写、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构建和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其中“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两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本等。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改革, 2005年开始,吉林大学进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培养模式改革,设立理科(生物学与化学)实验班,即以化学、生命等学科为依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制定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实行全程导师制,以培养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创新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理科实验班的生源质量是全校各专业中最好的,每年都以平均高出重点线86-100分完成录取,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理科实验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

吉林大学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四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1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其中:

数学学科拥有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物理学科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1 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教育部跨 / 新世纪 优秀人才 7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化学学科有中科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6人,杰出青年学者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生物学学科现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

 

四、实施范围

根据吉林大学目前的学科优势,拟以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学和化学学科为主体,同时包括物理和生物学两大学科,实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将已有三年办学经验的理科教学改革试验班纳入该计划,按照两个试验班,即唐敖庆理科试验班Ⅰ和唐敖庆理科试验班Ⅱ,其中,唐敖庆Ⅰ班突出化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方向,唐敖庆Ⅱ班突出数学与物理学专业方向。

五、学生遴选

2009年首批试验计划生源,已通过自主招生、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唐敖庆Ⅰ班30名,又通过在校生综合考试、面试选拔唐敖庆Ⅱ班30名。2010年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异生60名。

学生进入试验计划后,通过分流机制,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为核心”的原则,对进入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多次选拔,包括在校内相近学科专业动态择优选拔一定数量的优异生,两个实验班学生人数控制在60人左右。

六、教师配备

实行项目主任负责制,分别在数学和化学两个学科领域聘请学术领域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担任项目主任,给予实施的指导。

为拔尖学生培养项目集中配备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一流师资。由学科推荐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及部分教授等高水平教师,学校从中选拔主讲教师,并成立教学组,组织实施适合拔尖学生的教学方案,并定期向学校拔尖学生培养领导小组汇报教学情况。在班级管理上,配备专职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和心理辅导。

七、教材和培养模式

(一)教材选用。全部选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高水平教材,努力推进课程国际化进程。教材选用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应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通过教材引用促进教材的国际化,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大学一、二年级时三分之一专业课程由高水平的外籍专家授课。

(二)在现有试验班学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将进行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探索。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发展潜力的理科大师级学科型后备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大学一年级按照数理和化生两大类理科课程平台进行培养;按照学生专业取向进行个性化分流,突出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四个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推进学科综合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发展空间。

3)改革教学方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针对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规模小的特点,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通过研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自学小组、科研小组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改革成绩考核方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为使学生具备在二年级后能够接受全英语授课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四级外语教学模式,集中使用常规外语教学和部分免修、缓修课的学时,第一学年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第二学年强化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应用训练,通过集中课时进行强化和提高外语听、说水平,适应外教授课和海外学习。

5)实行全程导师制。项目学生的培养过程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配备采取学生选择导师和导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每1-2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项目学生的导师需为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其他知名教授,项目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计划,定期指导学生的学习,每学期末对学生指导情况进行总结;组织并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导师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并根据导师职责,通过查阅导师指导记录、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建立导师学年考核档案。

八、氛围营造

重视氛围营造,为拔尖学生培养,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

1)精神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文化,增强学生自我荣誉感和使命感,分别将文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包括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信息科学试验班、地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命名为匡亚明班、唐敖庆班、李四光班和白求恩医学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链条中的重要文化和历史传承,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学术氛围:通过世界级科学家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建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和科学研究小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

九、制度创新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构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专门渠道。落实《吉林大学关于加强本科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和《吉林大学关于本科拔尖学生培养的若干规定》,调动学校各种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独特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师资和资源条件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通过普遍性的严格要求提供学生卓越学习的动力,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加强学术研究,创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早期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的良好条件。

1)课程考评制。制定灵活的课程免修、缓修制度,公共基础课程60%采取免修或缓修,部分课程采取讲座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绩以作业、论文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考核突出拔尖和创新的目标。

2)设置科研学分。项目学生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根据《吉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按成果等级折算成学分,直接列入学生所修的学分中。

3)单独设置通识课程。根据拔尖学生培养需要,单独设置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多学科文化素质。课程以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设。

4)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实行一定比例的择优选拔和淘汰。在两个试验班的框架内,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个人的兴趣和专长,自由选择相应的学科专业领域。

5)提供优秀学生本研贯通学习的良好渠道,使试验班80%的学生通过综合素质考评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十、条件支持

创造研究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条件,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保证。

1)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等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的制度,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各种条件和机会。

2)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支持。设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专项资金,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物质保障。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在试验班中设学生研究课题。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申报,学校针对每个项目两年组织一次立项,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经费。

3)不断完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政策,建立鼓励学生卓越学习的激励机制。在优秀学生奖学金、科研机会、保送研究生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证。

十一、国际合作

建立开放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

1)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利用导师和学科的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研究工作,学习国外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理念。本项目每个学生四年在学期间累计有不少于6个月的国外学习交流时间。

2)聘请海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大师和一批专家作为学生国外学习指导老师,主持或参与教学,担任部分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域的讲座。

十二、质量保障体系

(一)修订并进一步实施《吉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做出明确规定,促进师生交流,提高育人质量。

(二)全面实行《吉林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健全教师教学质量全员评价体系,推进学生民主参与本科教学管理,使之成为教师业绩评价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教师职务聘任条件,制定有利于发挥高水平教师承担本科教学的条例和办法;明确高级职务教师承担本科教学的相关制度要求,推进名师上讲台;增加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素养和水平培训力度。

(四)发挥学院、学部和学校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组织过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各环节质量标准的审核和评价。

十三、拔尖学生培养5年规划

第一年,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的基础上,组织建设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模式、管理与运行、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选配制度等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组织建设满足学生培养要求的实验室等教学条件等。建立国际合作关系。

第二年,经过一年的培养,阶段性总结人才培养的经验。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通过以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解决。按照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的选拔方式,在校内相近学科专业动态择优选拔10名左右学生,并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流淘汰。

第三年,确定进入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后,根据国际合作协议,安排到国外一流大学的相关专业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海外学习。

第四年,根据兴趣和专长调整科研导师和专业,并完成保研工作。同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全面开展研究工作,进入撰写毕业论文状态。

第五年,总结拔尖学生培养经验。经过一轮本科四年的培养,全面总结拔尖学生培养的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跟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情况,总结拔尖学生成长经验。

十四、学校的保障措施

(一)依托单位

以学校为主导,将该计划纳入吉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政策范围,成立“唐敖庆学院”统筹试验计划的政策保障和资源调配,相关职能部门保证项目的科学规划和条件支持,发挥理科相关学院在实施人才培养具体过程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实现学校与科研院所、国内与国外合作培养。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展涛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科技处、国际交流处、人事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计划项目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决策,以确保拔尖学生培养的顺利进行。成立以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学科专家等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进行指导。成立由教务处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与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发挥各级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审定。

(三)政策保障

满足学生培养要求,聘任同一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外国专家学者为专任教师为学生授课;实施每生一个导师的全过程培养的导师制度,保证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参与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图书馆等学校的优质资源向学生开放,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各种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设学生专项研究课题,教务处每两年组织一次立项,每项给予不低于10000元经费支持;学校按照学生数的比例单独划拨名额进行奖学金评定等。

(四)经费保障

增加实验教学经费和实践活动经费。学校按照教育部下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经费额度,给予1:1的经费配套,并专款专用。

 


上一条: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下一条:关于全面实施“优质本科教材进课堂计划”的若干意见

关闭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教务处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电子邮箱:jdjwc@jlu.edu.cn